樊登老师曾经说过: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如果你感觉特别吃力,累得不行,孩子也特别痛苦,那一定是方法有问题。孩子的问题本质上其实是父母的问题,是家庭教育出了差错。只有父母变得优秀,孩子才会跟随他们的步伐,变得越来越出色。人民日报提供了九条建议,希望所有困惑和焦虑的父母能够牢记在心。
旁边的爸爸听到后,上前一巴掌打在了儿子的脸上:“我靠,谁让你说脏话的?”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镜子,反映出了父母粗鲁无礼的形象。如果你总是大声喊叫,说出恶言,孩子也会毫无保留地模仿。杨绛先生曾经说过,说话需要讲究,听话也是一门艺术。尤其是在父母与孩子相处时,切勿以为孩子年幼,就可以在他们面前放肆言语。伤人的话语、吹毛求疵的言辞、抱怨的话语和粗俗的言辞都应该少说。要控制自己的言辞,三思而后再说,这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培养方式。
一进家门,鞋子乱丢,袜子乱扔,整个家里一片凌乱不堪……就像主持人敬一丹,她总是看起来优雅得体,实际上是受到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妈妈曾经告诉她:“无论何时,别忘了疼爱自己,别忘了享受美好。”邋遢的父母永远无法培养出懂礼仪、具有高雅品味、热爱生活的孩子。
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,他共有六个孩子,其中五个是博士,一个是硕士。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起,他就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的礼仪和习惯,经常给他们做示范。当孩子们刚开始学说话时,他让他们跟着自己学习一些基本的礼节用语,例如:“爷爷好、奶奶好、再见叔叔、再见阿姨……”当孩子们大约三岁左右时,他会示范给他们如何待客,比如给客人拿椅子,邀请客人坐下,准备水果和点心等等。当孩子们上学后,他特别强调孩子们要礼貌对待同学,并且要尊重老师。《论语》中说道: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这意味着如果不学会礼仪和礼貌,就难以在社会中立足。礼貌待人是我们一生的修行,也是必须教给孩子的重要课程。
李玫瑾教授在《心理抚养》一书中曾提到: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由身边成年人所塑造的。换句话说,如果父母平时的言行举止表现出善良和正直,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向善迈进。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一个小故事。他家住在顶楼,每天晚上坐电梯下楼时,他总是按下“1层”的按钮。因为大多数人晚上回家,这样做可以方便其他人,缩短他们等待电梯的时间。慢慢地,儿子也养成了这个习惯,而白岩松从未对他说过“你应该怎么做”。父母实际上是一个默默影响的角色,你给孩子什么,孩子就会将同样的品质传递给他人。
父母的怒火犹如砸向孩子身上的石块,留下一道道伤痕。但如果熟视无睹并继续伤害,积少成多,孩子将被伤得体无完肤。毕淑敏曾经说过:“在混乱和丑恶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,是那些糟糕家庭的痛苦产物。他们在家中首先接触并习得的人际处理经验是破碎、流离和粗暴残酷的。”一个情绪喜怒无常的孩子背后,必然有一个情绪不稳定的父母。要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,少指责他人,在平时多展现宽容。这样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的幸福,是家庭的幸福,也是自身的幸福。
许多父母总是无法控制自己为孩子的未来担忧,害怕他们在学业上落后,所以拼命地推着他们往前跑。只因为一次考试没有考好,孩子们就会焦虑得难以入眠,认为他们的未来一辈子都完了。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“双生子爬梯实验”。孩子A比孩子B多练习了7周,训练时间是B的三倍,然而当到达第56周时,两个孩子爬楼梯的水平竟然惊人地一致。事实上,当孩子逐渐长大,我们会发现以前焦虑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内耗。父母的焦虑只会耗尽孩子的自信,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,甚至导致抑郁。放下担忧,摒弃焦虑,保持平静的心态,怀着信任和期待来养育孩子,他们会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加强大和出色。
他们每天回家都说自己有多累,却抱着手机不肯放下,怎么还好意思责备我呢?作为父母,最忌讳的就是不停地说教逼迫孩子,却自己懈怠地放纵自己。如果你每天都躺在沙发上不学习、不看书,孩子怎么会自律并进步呢?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替代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。放下手机,拿起书本,打造一个学习型的家庭,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熏陶。
在一家餐馆用餐时,我目睹了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严厉指责:“你怎么这么没用?连个碗都端不稳,将来能有什么出息?”众目睽睽之下,孩子的表情充满恐惧,紧紧攥着衣角不知所措。他不小心打翻了牛奶,吓得不敢动弹。他的母亲听到声音过来,却没有发火或指责,反而安慰孩子,让他放心地玩弄洒在地上的牛奶。玩够后,母亲教他清理地面,并教他如何稳稳地拿着大瓶子。父母绝不能被固定思维束缚,把某个偶然事件定义为:”孩子就是这样的人”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,孩子就会有无限的潜力。
在纪录片《出路》中,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:第一个是来自甘肃深山的女孩马百娟。她热爱读书,希望通过学习改变眼前的困境。然而,她的父亲却认为读书出来还是要打工,为什么要上学呢?特别是女孩子,不需要读那么多书。由于深知没有文化的艰辛,他的父母倾尽全力供他上学。即使父亲去世,母亲仍然独自努力供他读书。经过多番努力,徐佳考上了武汉工业大学,并在大城市安家立业。如果你只看到一个世俗而狭隘的世界,那么孩子的发展空间也会被局限,你的短视将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。
“当我们成为父母并不代表我们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,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。”父母的思想、语言和行为都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,也会对他的命运产生影响。而另一些父母则不断学习和改变自己,成为孩子追求的榜样。